胡承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述“临床医生与科学家”
2024-04-09 浏览( 来源: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 
 撰稿:余雨欣
 摄影:李逸琳

  4月3日下午,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胡承研究员在上院100教室,向2023级医学生讲述了一堂题为《临床医生与科学家————鱼和熊掌可兼得》的课程,内容精彩深刻,干货满满。

  首先,胡承以“临床医生-科学家”的基本概念、为什么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成为“临床医生-科学家”、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具备的自我修养等问题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了解“临床医生-科学家”这一概念在国内外提出与发展的历程,他说:“临床医生-科学家应该是很多医生努力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源于国家需要、医疗进步需要、医院需要和医生自身需要。”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科学家,青年医生一般会经历自然成长和自觉成长,而在自觉成长过程中,主动进行医疗实践是医生成才的关键。胡承还参照美国住院医生培训标准,分享了优秀医生需要具备的六大核心能力,即医疗服务能力、医学知识能力、以执业系统为基础的实践能力、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贯穿始终的职业素养能力,并且详细说明了各项能力的要求和落脚点。

  随后,胡承具体介绍了医学生及医生也应具有的基本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同时提出了加强科研能力的具体方法:一是要培养和提高科研意识,增强探索未知的主动性和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要培养和锻炼科研逻辑思维,加强辩证法在研究领域中的作用;三是要逐步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四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胡承还建议同学们保护个性、培养独立人格,拥有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

  除了具备相应素养外,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熟悉医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加以运用也很重要。胡承指出:医学研究就是将临床问题凝练转化为科学问题,然后从诊断、病因、干预、预后等方面进行研究。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应用研究均属于医学研究,但各自侧重点不同。在基于已有的前期数据模块上,结合自己团队的学术研究方向,引入新热点、新技术,也可能取得新的研究突破。此外,还必须判断选题的价值性,一个好的临床研究问题应该具备可行性、趣味性、创新性、相关性且符合伦理。

  最后,胡承再次回到课程最开始的问题: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科学家呢?他结合临床医生科学家需要经历的成长阶段,表示实现这一目标必定任重而道远,除了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持续学习能力等这些基本要求外,临床技能、团队合作、学术研究也都不可或缺。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胡承针对提问耐心地做出了解答与阐释,他说:“同学们可以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拓展研究方面的培训,增强自己查阅文献和思维推断的能力。”胡承还提出除了最新的文献,经典文献也非常值得同学们阅读和揣摩,这将有助于同学们较早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更加集中精力突破问题。

  胡承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内容翔实且意义深刻的课程,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医学研究在医生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启发同学们对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更进一步的思考,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医学研究,在科研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304am永利集团官网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