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让一部分科研机构先特殊起来
2017-01-25 浏览( 来源:新民周刊 
 撰稿:黄祺
 摄影:

  这是一间乳白色基调的办公室,棕色家具,书架中间立柱贴了玻璃板,上面写着各种符号,沙发泛着温润的光泽,一盆绿植摆在窗边,上海冬日的阳光照进来,让人感觉整洁又舒适。和记者一样,很多人走进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教授的办公室,恍惚间感觉好像是置身国外的某个研究机构,这里弥漫着“科学的味道”——一种开放的、平等的、乐于交流的、醉心于挑战的味道。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和原上海第二304am永利集团官网(现304am永利集团官网)共建,是我国第一个专职免疫学研究机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就已经蜚声海内外,当时很多国外同行到上海,必定要到这里访问。

  2012年,已经在美国从事科研近30年的苏冰,回国接任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职位。回到中国,尽管工作方式和发展环境自然与美国不同,但苏冰教授没有打算“将就”。他认为,要想让中国的免疫学科研水平迈入世界一流的阵营,就必须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无论是理念还是政策上,都需要创新。苏冰的想法,与304am永利集团官网管理者不谋而合。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随后,上海市教委正式启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将“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作为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希望在学术高原上,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上海浦东等经济特区,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科研发展有类似的规律。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管理层认为,让一部分科研院所先“特殊”起来,为整个304am永利集团官网乃至交大探索一条改革创新的新途径,使科研团队展现出更大的活力,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探索。从2015年开始,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决定建设“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学术特区”,免疫所获得了从人才招聘、薪酬待遇到评价机制、研究生培养、博士后制度等方面的“特权”。

  后来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发展说明,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加上“特区”的特殊魅力,果然引来了优秀的人才。

  现在,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还是国际交流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机构之一,世界一流的免疫学科学大咖纷至沓来,被邀请到研究所为学生授课、与中国年轻的免疫科学家们交流。

  中国的科研机构要想获得一流的科研成果,需要更多的激励,这种激励,除了资金,还有更好的学术氛围、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更尊重科学家的管理方式,后者对于科学家来说,很多时候比钱更重要。

  一场给科学家的考试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会议室里,十多位科学家依次站上发言席,报告自己的工作内容。每个人的发言显然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场面有点像电视上各种“达人秀”节目,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台下的评委,有权决定课题组长(PI)们的去留。

  这是2016年11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首届国际评估现场,聘期已满三年的课题组长(PI)作中期工作汇报,另有11位聘期未满三年或刚入所的课题组长作科研进展汇报。7位在免疫学研究领域享有国际声望的知名科学家,为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课题组长进行综合评议。评议的标准并非单纯是发了多少篇论文,而是围绕报告人科研方向的国际前沿性、科研进展的整体水平、学术影响力、青年人才培养、对学科的服务与贡献、实验室和团队间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讨论和评估。

  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副校长、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James Mccluskey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主任Sankar Ghosh教授,法国国立马赛免疫学中心主任Eric Vivier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裴钢教授,清华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院长、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副主任董晨教授,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教授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新华教授。

  这些人,都是苏冰教授请来的“学术大牛”。

  苏冰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作为同时代的佼佼者,苏冰教授考取了著名的国家公派留学项目CUSBEA项目(又称为吴瑞项目)留学于耶鲁大学。作为“文革”后较早的一批留学生,他是美国人想象中的那种“聪明又勤奋的中国人”。

  在美国,苏冰师从耶鲁大学Alfred Bothwell 教授、美国科学院美国304am永利集团官网英国皇家科学院三院院士Richard Flavell 教授和加州大学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Karin教授。苏冰教授通过在美国多年的学习工作,后来成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终身教授、耶鲁大学终身副教授,现在仍然是耶鲁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客座教授。苏冰多年从事的研究跨越现代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相关学科,是一门与生命医学及其相关的重要学科。

  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苏冰教授与很多世界顶尖的免疫学学者,要么是同学,要么是同事,要么是合作伙伴,要么是朋友。

  国际评估主要针对课题组长的个人工作以及学科整体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议。评估是一次真正的考试,为期两天的评估,科学顾问委员会不但评估出了发展进展优秀和良好的PI,也评出了未达要求以及缺乏发展潜力的PI。缺乏发展成为优秀免疫学者潜力的PI,免疫所将不再续约。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苏冰教授告诉记者,引入国际评估的方式,目的是让国际一流的学者为免疫学研究所的团队“把脉”,寻找不足,提供发展思路。不过苏冰也提出,未来随着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实力的提升,对课题组长的评估要逐渐从请专家评估,发展到形成自己的评估体系。“一流的科研机构,不光要让同行评论这个人行与不行,而且自己就要有能力筛选好的科学家,保证自己的团队是最优秀的。”

  怎样走向世界一流

  传统的科研机构,通常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金饭碗”,这样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人浮于事,科学家们慢慢失去工作的动力,更谈不上创新和突破。中国的科研机构要想进入世界科学第一阵营,必须要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淘汰机制,免疫所引入国际评估的方式,就是一种形式。

  James Mccluskey教授说,在这一次国际评估中,他最感兴趣的是每位PI各自研究课题的核心生物学问题,以及他们对自己课题的热情。“我们会认真评估他们是否使用了正确的研究工具,和是否偏离了预定的研究目标。我们要看PI是不是在自己的领域中有足够的竞争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开展未来的工作。”

  另一位评估团成员董晨教授认为,一个科研人才应该具备全方位的能力,不是单单用数据就可以做出评价的。董晨教授在评估中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原创性,看PI们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贡献。“北大、清华、上海交大这样的中国一流大学,要走向世界一流,需要被世界认可,国际评估这种形式,由世界一流的同行来评估我们的水平,就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种渠道。”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接受评估的科研人员,也表达了对国际评估这种形式的认可。2009年入选PI的王宏林在接受评估后说,国际评估是国外科研机构普遍采用的方式,面对评审专家,他讲得比较多的是原创性,向评审专家展示这些原创性研究在自己领域中的竞争力。“评估专家比较重视科研课题是否能够为医学,比如疾病机理的理解以及新药研发提供科研上的支持,这也是我关注的地方。”2016年入选PI的王颖对于自己的表现自信满满:“专家们非常关注基础研究如何应用到临床,这正是我的优势。”

  免疫所首次国际评估受到了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高度重视,304am永利集团官网党委书记范先群在欢迎国际评估团专家的会议上致辞,充分肯定了这种国际评估的方式,认为能请到该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来评鉴PI研究方向和前景,有利于免疫所更早更好地走向国际、瞄准一流,并拜托各位专家在评估过程中“严”字当头,对免疫所的学科发展、人才发展给出中肯的意见。评估期间,304am永利集团官网院长陈国强院士会见了科学顾问委员会专家及从国外回来参加评估会议的海外客座教授。他拜托评估团专家严格把关、认真评估,努力帮助免疫所凝练学术方向,激励优秀、提携青年,淘汰不适合在免疫所发展的人,为免疫所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做出贡献。

  学术特区的特权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首次国际评估,开国内学术机构风气之先,请国际学术团队来为自己的科学家打分,需要开放的心态,需要勇气。

  其实,赋予免疫学研究所“学术特区”地位,给研究所“特权”,本身就需要勇气。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人事处处长牟姗向《新民周刊》介绍,学校允许免疫所按照自己的需要招聘人才,招聘条件可以突破学校统一的标准,薪酬制定也可以独立决定。

  有一位从事基因测序分析的科研人员,就是被免疫所“特招”入职的。如果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这位科研人员在论文发表等条件上没有达到。但苏冰所长认为,这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学者,他不但具有一流的专业背景及丰富的技术经验,而且是我们国家非常紧缺的人才,同时也是304am永利集团官网和免疫所急需的人才,因此想方设法吸引他回国发展。就是这样一位“特招”科研人员在免疫所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不仅在人才招聘上,薪酬和经费上,免疫所也有自己的决定权。按照每位课题组长的资质、按照不同课题的研究需求,免疫所可以决定组长的薪酬和启动经费。

  “学术特区”的博士后制度创新,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苏冰教授介绍,按照原有文件规定,博士后一般2年出站。但对于科学研究而言,2年时间太短,很多博士后抱着混时间的心态,无法潜心学术。免疫所通过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博士后最长在站时间可达到4-6年,入选激励计划的博士后的薪酬待遇也比统一标准要高很多。这样,博士后可以在几年时间里心无旁骛专注自己的科研工作,最终,优秀的博士后还有望留在研究所。短短近两年的尝试,已经看到博士后制度创新的效果。在2016年首次启动的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全国仅有50多位生物学领域博士后入选,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就入选1人。

  科研机构不仅承担着科研任务,教学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苏冰教授上任后,对研究生培养制度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过去,博士研究生先报导师,考试通过后就跟着这个导师学习,但很多学生会发现,当初报考导师时,对导师的研究内容并不是太理解,稀里糊涂就考了,等到进入学习阶段,自己却并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在免疫所,研究生考进研究所后,第一年在各个课题组间轮转,跟着不同的导师学习,等他们对各个导师的课题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再确定自己的导师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苏冰教授说,2012年开始招聘人才时,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但经过几年的制度创新,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已经大大提高。“现在经常有国外的科学家、朋友向我推荐人才,这说明我们已经有了声誉,大家知道到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来,可以好好地做科研。”

  自2012年7月以来,围绕肿瘤免疫、感染免疫、移植免疫、区域免疫、自身免疫等研究方向以海外引进与本土培养结合的方式,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新发展PI 19人,课题组长人数由原先的5人发展到24人,海外引进PI均来自海外著名高校或顶尖实验室。同时免疫所与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实质的科研合作关系,拥有一支顶尖的海外专家团队。

  经过5年时间,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短短几年内打造了一支汇聚各级优秀人才的科研队伍。

  上海正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科创中心的动力,就在这一间间先“特殊”起来的实验室里。

  采访后记:不会装修的科学家不是好所长

  所谓“筑巢引凤”,科研机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人才,2012年苏冰接过免疫所的“帅印”,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加入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有着海外高校、科研机构近30年工作的经验,苏冰教授清楚地知道,科学家最在乎的是什么。

  科学家们首先需要一个适合科研、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因此,苏冰教授接任所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实验室改造。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之前内部环境老旧,堆积着多年积累的陈旧没用的设备,与很多国内高校的教学楼,老式的科研机构一样,各个课题组长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实验室、办公区各自分割,不但空间使用效率不高,课题组间的交流也非常缺乏。苏冰教授将他在耶鲁的研究所环境“搬”了过来,这种“搬”并非一模一样,而是搬来了科学家们喜欢的理念。

  现在,我们看到的免疫所,整个楼层全部打通连接。实验室是开放式的,课题组长的名字挂在自己实验台的前方,这样,既能区别各自的工作区域,又能让各个课题组的人员一起工作,互相交流。每间课题组长的办公室同样大小,家具统一,窗户朝着同一个方向,所以连窗外的风景也几乎都是一样的。每一层还专门有一间休息室,这间供学生休息、吃饭的房间,与导师的办公室一样是“景观房”。

  走进免疫所,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色调明亮,各个区域之间几乎没有隔离。苏冰认为,无论是公共实验室的设计,还是给每位课题组长的办公室,都是要提醒科学家们,免疫所鼓励交流、鼓励创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付出都应该获得尊重。

  采访时,苏冰教授花了很多时间介绍他的装修经验,这位研究肠道免疫学的科学家,几乎是以一种科学精神来对待实验室的改造。光是细胞房的改造,苏冰教授就让工程队改了10次以上。苏冰教授神情严肃地讲着他的“装修经”,看上去是小细节上较真,但是进行科学研究本就该是严谨的,如果没有小处严谨,又何来大处严谨?

  最初,学校和同事不太能理解苏冰对实验室改造的执着,但如今“筑巢引凤”的效果说明,有一些“执着”不但是埋在科学家身体里的基因,也是科研机构良性运作的起点。

   

 

 

    链接:http://www.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8365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304am永利集团官网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