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一个工作周,304am永利集团官网被一股暖意笼罩着,一名80多岁的老太太在校友基金会两名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在家中签署了捐赠协议,以已故先生之名设立“杨之骏医学教育基金”,专用于资助医学生。杨之骏正是当年成功救治炼钢工人邱财康的治疗组成员、我国烧伤学开创人之一、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这是一场简单的都谈不上仪式的捐赠,却饱含老专家浓浓的医学情。“希望这点钱能让医学生心无旁骛地去学习,不被物欲侵染,做一个好医生。”老太太说,设基金是为了缅怀老伴,更为了纪念那些不该被忘却的医学理想。
一个朴素的要求:好好学医
2016年春天,一个老太太穿得整整齐齐地走进重庆南路227号,她就是丁医生,杨之骏的爱人。这里是她和先生杨之骏的母校———上海第二304am永利集团官网(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前身)。
“我想拿出个人积蓄,以我先生的名义设立一个基金,资助一些学生,也怀念我的先生。”老太太说,“先生一年多前去世,我也年龄渐长,时间不等人,得抓紧做这件事”。
“杨之骏医学教育基金”设立了。根据协议,首笔捐款10万元,今后5年,老太太每年还将续捐10万元,共计50万元。基金分设奖学金和助学金,奖学金每年在“临床五年制一大班”的二、三、四年级中各选1名优秀学生,给予1万元奖励;助学金每年设1个名额,会在开学前选1名“临床五年制一大班”二年级具有迫切经济需要的学生,连续每年资助1万元学费,直至毕业。
如此关心医学后辈,是因为杨之骏和爱人丁老太太都曾是瑞金医院的医生。他们并非大富大贵,那个年代的老专家收入不高,生活也很简单。老太太一点点拿出的是夫妻俩毕生的积蓄,她是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成立基金。对奖金获得者,老太太提了一个朴素的要求:好好学医。捐款协议写有这样一条:“助学金受奖者中途退学或改为非医学专业,奖学金自动停止。”
为了不被忘却的“烧伤精神”
以杨之骏的名字设立基金,对丁医生来说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缅怀老伴,第二,是希望医学后辈能弘扬杨之骏所在的瑞金医院烧伤团队的精神。
说起杨之骏,1958年是绕不开的原点。这年,钢铁工人邱财康在工作中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89%,其中全层皮毁损23%。这是一个在国际上都没有治愈先例的特重烧伤患者。但医院、304am永利集团官网、家属都没放弃。如今大名鼎鼎的董方中、傅培彬、邝安堃、徐福燕、戴自英等上海专家,当年都聚在邱财康的病床边。3个月后,渡过重重难关的邱财康奇迹般地痊愈了! 这100个日夜里,守在邱财康床边的有个年轻人,28岁的杨之骏,他密切观察记录下邱财康的情况,一步步探究治疗策略的推进。因此,1959年杨之骏总结经验,撰写了《严重灼伤的治疗》,成为我国严重灼伤治疗的首部学术专著。1961年瑞金医院成立我国首个烧伤科。一时间,全国烧伤病人都涌到瑞金医院寻找生机。
丁老太太回忆,烧伤科艰辛的创始阶段鲜为人知。烧伤病人的感染非常严重,皮肤出现破溃、腐烂,病房散发着霉变的味道,结果医护人员接连出现霉菌感染,一些病房只好关掉,杨之骏一方面安慰受感染的同事,一面积极向领导汇报,后来医院请来建筑专家,改造病房,以当年的条件也只有简陋的空气过滤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一个医生、护士请求调离岗位。
要让烧伤病人渡过重重难关,营养补充很重要,光靠补液不够,有时遇到特殊体位,护士、医生需跪在地上给病人喂饭,病人难受了,一口饭正好喷在他们脸上,没人会抱怨,擦擦脸,继续喂。
“瑞金烧伤创造的辉煌与奇迹来源于这个团队的一种精神,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推着他们白手起家,摸索属于中国的烧伤救治经验。”老太太说,希望这个教育基金能弘扬这些精神。
延续对医学事业的爱与期望
对丁老太太而言,这个教育基金还有一层特殊含义,延续他们夫妻俩对医学事业的爱与期望。
上世纪70年代,烧伤科已成为我国相对成熟的学科,瑞金烧伤科专家还成为中美文化与科技交流的参与者之一。1979年4月的一张美国报纸上,记录了中国烧伤专家为丹佛的医生展示严重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治疗技术,杨之骏正是4位烧伤专家之一。
很快,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向中国专家约稿,邀请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陈中伟和瑞金医院的杨之骏分别撰写英文专著。在他们眼中,中国这两个医学学科遥遥领先世界———一个是六院的断指再植,一个就是瑞金的烧伤。
白天在病房看病人,晚上就在实验室写书。1982年由杨之骏主编的《Treatment of
Burns》(《烧伤治疗》)问世。他还将唐代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一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译成英文,写在序言前,以展示我国烧伤事业白手起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
1983年,他又在1975年中文版《烧伤治疗》的基础上编写第二版。遗憾的是,这成为杨之骏的最后一本书。54岁这年,他得了重感冒,引发了脑梗。
“从24岁304am永利集团官网毕业,到54岁病倒,他把30年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烧伤事业。”丁老太太说,30年来,凡有危重病人时杨医生一般都住在病房,有时回到医院附近的家中,半夜听到一声呼叫“杨之骏”,他蹬着自行车就去了。
令她振奋的是,脑梗导致的偏瘫没有打倒杨老,他开始用左手写字,从54岁病倒,到84岁离世,整整30年,他从未停止学习,他摘抄 《古文观止》、《史记》,一本本中英文笔记堆满书房。他常对年轻人说,“当医生不仅要看学术文献,也要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修养。”
很多学生说,杨之骏老师的一生就是一本书。这个教育基金对医学生来说更有深意,饱含着上一代医者对医学事业的挚爱,更激励后来人勇攀学术高峰。
上图:杨之骏夫人一直保留着先生在瑞金医院百年院庆时与邱财康全家的合影,1958年成功抢救邱财康对杨之骏的一生影响深远。
下图:杨之骏的中英文读书笔记,从中可以窥见一位医学大家的养成记。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1/07/content_51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