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哪类人群风险高?昨天是世界艾滋病日,304am永利集团官网公共卫生学院蔡泳教授课题组专门对男男性行为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引人关注:由于社会心理干预缺失等原因,男男性行为者已成为我国艾滋感染风险最高的人群之一。
主要感染途径是性传播
这项调查涉及上海市4个区县547名17-65岁的男男性行为者,平均年龄为30.5岁,25-40岁在其中占比超过六成。调查显示,研究对象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6.8%。
无独有偶,在昨天由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主办的“艾滋病防治专题”健康大篷车活动中,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康来仪教授透露,目前本市艾滋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仍是性传播,其中男男同性传播比例占性传播途径的三分之二。
为何男男性行为者更容易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蔡泳教授透露:决定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社会心理问题、对安全性行为的态度,安全套的使用自我效能等,“异性之间还会考虑怀孕风险的问题而使用安全套,但是男男之间没有此顾虑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在男男性行为者中还存在一个被忽视的人群,即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
此外,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还存在一个被忽视的人群,即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跨性别人群”是指那些不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出生时被决定的性别表现一致的人。在蔡泳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学院刘德辉教授合作的研究中,通过对中国220名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开展深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超过16%,相当于一般感染者的2倍。
亟需形成社会共识
研究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更需要的是社会支持、心理干预甚至与安全保护措施相关的谈判与说服技能。
蔡泳教授指出,急需改变这类人群的心理状态,男男发生社会心理问题比普通人的概率高很多,焦虑、抑郁和孤独是非常普遍的,若同时存在性冲动,更容易发生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行为。
“面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不只是疾病本身,还有来自社会的歧视。”康来仪指出,“艾滋病患者为防止受到歧视,会隐藏自己的病情,这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治。”
目前,我国已有明文规定,当艾滋病患者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用法律来维权。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一章第三条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也对用人单位因传染病原因对应聘者进行就业歧视的行为加以禁止,其中,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康来仪教授强调,反对歧视是营造和谐环境的基本条件,可以在第一时间帮助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时获得治疗。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6-12/02/content_231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