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防艾干预,要下“心”功夫
2016-12-01 浏览( 来源:新民晚报 
 撰稿:易蓉
 摄影:

  防艾知识日益普及,为何经性途径传播仍然是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从事艾滋病风险和健康行为干预研究多年的304am永利集团官网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蔡泳呼吁:艾滋病预防,应注重高危人群的有效行为干预,不仅需要加强预防知识宣传,更应多关注这一人群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

  近期,蔡泳研究组关于“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及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已发表SCI论文4篇,影响因子合计超过17分。

  男男性行为者多焦虑抑郁

  男男同性传播,在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中的比例明显超过异性传播,这一人群属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高危人群。

  蔡泳副教授和王英博士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对上海市4个区县547名17-65岁的男男性行为者做了面对面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0.5岁,25-40岁在其中占比最大,超过六成。大部分(71.3%)的参与者受教育程度较高,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超八成是单身,仅15%的人已婚。超七成是从外地前来上海工作。其中71.3%的人明确认同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而其余28.7%的人自认为是异性恋、双性恋或者性向不明。

  所有的被调查者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6.8%,并且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坦言过去6个月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

  同时调查发现,社会心理因素与男男性行为者性伴数量有明显关联,低自尊、焦虑、抑郁、孤独、高性冲动、低社会阶层感知或低社会支持,使得被调查对象更容易寻找多个性伙伴。有超过以上两个社会心理问题共存的情况下,发生多性伴行为会增加一倍。

  心理学干预效果会更明显

  “大家普遍认为知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但是知识、态度、行为这三者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蔡泳举例说:“吸烟有害健康众所周知,为什么大家还是去吸烟?艾滋病同样如此。”

  课题组认为,高危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安全性行为和疾病易感性认知、安全套的使用技巧等。此外,男男之间不会产生异性之间例如婚姻带来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或产生受孕风险的顾虑等,因此更容易出现多性伴及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增加艾滋病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

  “一方面,高危人群隐蔽,可及性差;另一方面,简单的健康知识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效的。”蔡泳认为,“心理学干预将获得更大的效果——男男的心理疾病比普通人的概率高很多,焦虑抑郁非常普遍,多种社会心理因素会增加男男人群的自杀率。当这些人群处于极端心理状态,同时又存在性冲动,就更容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因此,研究者认为,改变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关注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安全套自我使用效能等,是未来在干预过程中需要加强的。

  此外,课题组还与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学院刘德辉教授合作,对跨性别男男性行为者进行了研究,这一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超过16%,相当于一般感染者的2倍。今年课题组获两项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资助,将进一步开展男男艾滋病风险和健康行为干预策略的研究。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6-12/01/content_7_3.htm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304am永利集团官网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