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其实在当地医院家属大院,他和小伙伴们一起长大,大约80%都是承袭父业,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些天,虞文嫣博士开始准备学位服进行毕业留影,而且是与不少同样来自医生之家的同届同学合影。整整8年,这个上海姑娘终于从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毕业,进入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
有人说,如今连医生们都不愿让子女读医科了,可她却是一个典型的“医二代”,父亲是沪上解放军八五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根据校方调研,从八年制法文班到五年制英文班,在这些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临床医学长学制班级中,仅去年就有17%的医学生都是“医二代”。
虞文嫣(前排左)、郭翀(前排右)、姜毓(后排左)、瓦哈甫(后排中)、许天源(后排右)在校园里一起拍毕业照。徐瑞哲 摄
“医二代”父母皆从医
虞文嫣说,当然医生子女“不读医”的理由也有很多,比如时间长、成本大、工作苦、事业忙等;但“医二代”既然选择了从医,在起点上就可能比其他医学生更为志向坚定,因为他们从小深知父母一方乃至双方的辛酸苦辣,完全理解走上这样的职业生涯之路意味着什么。
同样在瑞金医院泌尿外科工作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许天源,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这个山东小伙的父亲是山东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母亲则曾是外科护士长,后来从事医院后勤工作。他说,自打记事起,父亲就没有完全属于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能到医院出急诊,在家还要撰写科研论文,而母亲更是“三班倒”的工作节奏。不过,这并没有吓倒许天源,相反促使他来沪学医。由于早有心理准备,他对于医院实习见习的经历,坦然直言“操劳艰辛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糟吧”。
2016届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博士毕业生姜毓,是许天源的山东老乡,也已在瑞金医院外科工作,而且也是父母均为医护人员:爸爸是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职业病科医生,妈妈则是血透中心护士。姜毓告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其实在当地医院家属大院,他和小伙伴们一起长大,大约80%都是承袭父业,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
会不会还有“医三代”
对于女博士虞文嫣来说,她学业与家庭两不误,老公也是上海人,同时也是科研人员,从事航空业设计工作。她笑着说,医生工作具有特殊性质,一定需要爱人支持配合,因此在找老公时,早就开始考验他。毕业前夕,她的博士生导师还与她老公深聊了一次,谈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双方谈得非常愉快,看来导师“这一关”,老公也通过了。
医生家庭是不是可以产生更多医生?出身医生家属大院的姜毓,比较支持找医生作为“另一半”,甚至支持“医三代”的诞生。不过,2016届市六医院骨科硕士毕业生吐尔洪江·瓦哈甫就有不同的见解。他父亲是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自己毕业后则进入新疆医科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瓦哈甫觉得,做医生不论是就读还是就业,投入的时间都非常之长,自己的“另一半”最好是“朝九晚五”的公务员,这样才能兼顾家庭。说起女友,瓦哈甫带着一番甜蜜,因为他女友尽管不是医学生,却也理解医生的工作。如果瓦哈甫因故无法陪伴她身边,她总会发来短信,道一声“你辛苦了,注意休息”。至于将来是否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学医,瓦哈甫说“这要让孩子自己选择”。
在这些多年习医、终于毕业的“医二代”中,还有特别喜欢儿科的新生代医生,他们说:孩子得病是最无辜的、最需要医生的。最有意思的就是女承母业的郭翀,她是2016届儿童医院儿科学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将前往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保部门工作。非常巧,她与母亲,都在这同一家保健院,也都是小儿科大夫。她笑笑,向记者透露,自己找实习、找工作时没有选太多,省妇婴既然是当地最好的,做女儿的又能与妈妈一起工作,可能没有更好的机会了。“长大后,我就真的成了你。”
郭翀(前排左)、虞文嫣(前排右)、姜毓(后排左)、瓦哈甫(后排中)、许天源(后排右)在校园一起拍毕业照。徐瑞哲 摄
原文链接:http://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22014&time=146693961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