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只有“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吗?不。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转型背景下,上海高校也有了“首席教师”,引导更多教授回归课堂。作为上海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院校,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遴选出的33名教师昨天签约进阶为“首席教师”,分别带领33个教学团队,为全院2000多名本科生授课,覆盖了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前的所有基础课。不论正教授还是副教授,上好课的教授才能当选“首席”,并享受制度激励,他们约占全体专任师资队伍的5%。
郭晓奎教授,是沪上医学口仅有的两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之一,也是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基础304am永利集团官网副院长。身为免疫与微生物系的学术带头人,他此次也报名“打擂台”,最终受聘为“首席教师”,带领一支十多人教学团队讲授《病原生物学》课程。根据指标要求,他必须承担课程主讲,而且总教学工作量必须大于每年108学时。在课外教学中,不仅必须建立首席教师接待日,还必须建立团队骨干教师答疑辅导值班日制度,每周“在岗”时间总计不少于10小时。3年聘期内,他的团队需要接受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平均分应达到85分以上,而且有一支“学生教学督导队”可随时进课堂旁听打分,一学期至少5次。若教学任务达标,根据市教委制定的激励计划,“首席教师”每人每年增量激励约3万元,学校专项经费再配以相应奖励。而团队内成员的激励,则由首席教师负责分配。郭晓奎说,有了这套制度保障,科研师资就能释放出教学红利,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他说:“我本人更看重‘首席教师’这个头衔的精神激励。”
课堂教学的“英雄”不论正高、副高,现年40岁的副教授朱亮成为这批最年轻的“首席教师”,主抓“药理学总论”课程。他说,目前一些青年教师虽有高级职称,但科研强而教学弱,没讲台经验,有畏难情绪。如今“首席教师”激励机制,有利于青年教师在优秀教师“传帮带”中脱颖而出。事实上,他所在的药理学学科,就有一些好老师变得非常抢手,被其他教学团队相中,在不同团队中“多点执业”,比如去神经系统、疾病学基础等教学团队当“客座教授”。而新机制鼓励打破“户口”限制、跨学科“走穴”,让“教有余力”的老师获得多重课时经费。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1/20/content_59046.htm
相关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5/01-19/6983682.shtml中国新闻网
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1/20/content_8_1.htm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