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合力救援,论坛、微博纷纷帮转,有网民说——
“传播正能量,必须的,转!”
昨天,本报头版独家报道的儿童医学中心外科规培医生孙洋等人在虹桥火车站抢救呼吸骤停女性的故事(《女旅客倒地虹桥站呼吸骤停,小医生救命不留名微博传扬》),引发广泛热议。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到人民网、东方网、MSN中文网等国内外媒体网络平台以及更多的论坛,这则故事被不断扩散。作为这股正能量的自发传播者,有网民直言,必须果断让如此担当与能量扩散。
喝彩,网友直呼“中国好医生”
昨天上午,“儿童医学中心”(微博名)以“传播正能量”为题,转载了本报报道,经多人转帖评论,很快“医学界”(微博名)跟进转发,并键入标签“中国好医生”。与此同时,这段佳话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传播着。
“必须让这个好医生扬名。”有网友如此直言,实则是对施救者“勇敢站出来救援”的认可。
有人赞施救医生孙洋,“凭着一颗责任心,运用所学技能挽救了一个生命,为2013年的冬天带来浓浓暖意!”也有急救专业人士点评,施救者“很棒”,“不但能正确实施心肺复苏,还能根据现场环境及人员,合理指挥进行团队心肺复苏,通气,按压,轮换,值得大赞!”还有细心的网民通过本报的配图照片赞叹围观者的好素质,“更震撼的是照片中围观人群姿势及所保持的距离!”
实际上,这是一群“中国好医生”,除了孙洋,还有两名知悉“基本生命支持”操作的施救者,还有更多维持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联系紧急救援的民警、自发形成人圈的路人……孙洋说:“因为合力救援,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扩散,为了更好的医患关系
在一些医院看来,这则桥段并不复杂的“好人好事”经媒体报道,意义不同。“不仅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医院内更需要——这样的故事可以激发医务工作者,鼓励他们不要为现实短暂的困境感到挫败,放弃了向善的勇气,放弃了责任感。”
孙洋在那天实施救援时,也有过片刻纠结。难以想象“不信任”如果真的裹住了医生的双手与担当,后果会是怎样。“我可以大声说,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为什么人们常觉医者冷漠,要走出‘破窗效应’,就请把发生在身上或身边的温暖、感动大声说出来!”有网民这样反思当下的医患关系。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效应”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有网友认为,“破窗效应”恰能隐喻当下复杂的医患关系:如果我们“跟风”扩散医患关系的“紧张”,双方的“和解”或许也会越来越远。
“要知道,受过训练的人站出来施救,应是常态。但为什么如今站出来的人少了?我们需要为站出来者鼓掌,这是需要反思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陆晓文说,要打破医患之间的隔阂,需要社会、政府、民众、医生本身多方参与。
期盼,普及基本急救知识
面对网络热议,孙洋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昨晚他告诉记者,最牵挂的还是那名患者的情况。“救一个人总想知道最后的结局,但患者情况可能并不好。”孙洋在施救前,从患者家属处得知患者患有“重症肌无力”,而且倒地已有10分钟,超过了急救的“黄金时间”。“希望多多提及并普及基本急救知识,希望告诉别人社会上开放的此类培训机构,因为太多人是想救而救不了。”孙洋一再向记者强调。
BLS、CPR……基本急救知识与操作术,经由这则报道正进入众多转发网友的视线。北京急救中心医生、微博名人“急救医生贾大成”留言:要让更多的人学会简单实用的心肺复苏操作!曙光公益急救培训中心培训师“雨文晓晓”(微博名)留言:现在学习急救知识的人真的不多,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身体很健康,也有侥幸心理,认为意外不会在自己身上。“许多人不是不想救人,而是束手无策!”如网民所言,希望这则故事能尽可能地多让一些人参与学习基本急救知识。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1/06/content_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