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近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先驱的“上海样本”
2012-05-09 浏览( 来源:党校 文/陈挥 
 撰稿:雷雨
 摄影: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西方基督教差会在中国境内创办最早、历史最久的教会大学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的一面旗帜,享有“东方的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江南教会第一学府”等美誉。在其值得称颂的诸多成就中,不得不提及圣约翰医科对近代中国医学的贡献与影响:圣约翰不仅是中国境内最早设立医科的教会大学,而且还为近代中国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有效普及了西方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新制度。

  ■圣约翰医科的缘起:同仁医院

  圣约翰的医科教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866年的同仁医局。它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汤谒礼(Rev. Elliot Heber Thomson)用慈善捐款建立而来,于同年11月正式对外接受病人就诊并给药。随着用房的扩建,1868年初,同仁医局更名为同仁医馆,因地处上海虹口,遂为当地居民称为虹口医院。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此时的同仁医馆更接近于一个药房而非一所医院。1880年8月,圣公会传教士文恒理(H. W .Boone)的到来,给“同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恒理于1860年从纽约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毕业。1879年4月,圣约翰书院成立不久后,他被美国圣公会任命为驻华教会医生,负责开办医院、304am永利集团官网。次年8月,他正式接受任命,重回上海。

  肩负使命的文恒理来到“同仁”后,就在原有医馆的基础上,着手筹建医院。1880年12月14日,新医院正式开业,文恒理出任院长,院名定为同仁医院(St. Luke’s Hospital)。此时的医院设施简陋,条件艰苦。幸运的是,医院得到了一位名叫李秋坪的广东富商的大力资助。在文恒理的建议下,李秋坪于1881年将医院所在街区余下的土地及房屋一并购下,拆除旧房,另建一所规模较大的医院。新建筑于1882年动工,至翌年春建成,耗资10772元,后被称为李秋坪病房。

  李秋坪的慷慨捐赠产生巨大反响,许多中国士绅和外籍人士纷纷出手相助,给医院捐款、捐物。1882年,由中国人自费创办于1871年的体仁医院(Gutzlaff Hospital)因经费匮乏,整体并入同仁医院。体仁医院的哲梅生(Dr. Jameison)及其他人员一同进入同仁医院工作。

  在文恒理的经营下,同仁医院已初具规模。据记载,到1883年时,医院库房中已备有大量购自英、美、法、德等国的外科器械和仪器设备;所有病房均配有用钢丝棚的铁床,上置清洁床垫,并供应床单、枕头、毯子、脸盆架、脸盆、肥皂及毛巾;床头侧配有床头柜及椅子;病房中有桌子两张,可移动的木质屏风若干个,必要时用以围绕病床遮蔽病人而不影响空气流通。

  ■开创沪上西医教育的先河

  在开办医院的同时,文恒理的另一项使命就是创办医学教育。1880年10月,初来乍到的文恒理就筹办了第一期医科培训班,共招收了9名学生,其中有7人来自于圣约翰书院的高级班。这期培训班设定了总共4年的课程。前两年为自然科学与医学预科,设有化学、解剖学、药物学、生理学和医学实践等课程,后两年为临床医学和外科学。学生每年进行两次考试。培训班初期,文恒理一人承担了全部课程的讲授任务,他的化学课常常吸引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和教员来旁听。

  1882年11月,文恒理将医学临床课程迁至同仁医院内进行。自此,同仁医院正式成为圣约翰书院医科的临床教学基地。就宏观而言,此时中国的医学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教学方法仍以招收生徒为主,教学目的也仅是为医院培养助手,辅助医务工作。文恒理的医科培训班也是如此。在医院里,学生们从接受教育的第一刻起,就能身临其境地观察病情,实实在在地接触临床工作,在病床边学习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医疗技术。

  基于在美国医院工作的经验,文恒理将美式医学教育模式引入圣约翰书院的医科教育之中。此时的西方,医学科学与教育正经历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学特别是微生物学取得重大进展,显微镜、麻醉剂、杀菌技术等众多先进设备与技术相继问世,推动了西方医学的重大革命。在西方医学迅速发展的同时,欧美的医学教育也经历着一场改革:带徒制度逐渐退出、实验科学逐步引入、实验室等机构得到大力发展,这些都为文恒理等人的医学办学提供了借鉴。他们紧跟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潮流,积极谋划圣约翰医科的发展。1892年,当圣约翰书院成立正馆(即大学部)时,三年制的医学馆已成为书院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圣约翰医学教育的创始人,文恒理还十分热衷于当时中国医学界的学术活动。1886年,他倡议成立了中国博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的前身),发行《中华博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的前身),并成立医学图书馆和医学博物馆(医学博物馆设于同仁医院内)。1910年,文恒理因慢性支气管疾患久治不愈,离职回美国修养。

  ■高等医学教育的“英美模式”

  1896年,圣约翰书院改组为圣约翰学校(1906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改组后的圣约翰设立了新的医学馆,以培养专业的内外科医生为目标,在教学上也已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带徒式培训,采用英文教学,学制四年,文恒理出任第一任主任,同仁医院的学生也全部进入医学馆学习。改组后的圣约翰医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其头四班毕业生中就包括了萧智吉、刁信德、颜福庆、李清茂、牛惠林、古恩康等海上名医。这批早期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近代中国医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圣约翰大学1948届304am永利集团官网毕业生陆正伟在回忆刁信德教授时,写道:

  某日,长窗开处,刁信德教授从此病房匆匆穿越而过,经过该病人床位时轻轻嘀咕了一声“This is a Leper”(这是个麻风病人)。恰逢两个青年医生江绍基和陆正伟正在该病房内,听到顿感惊愕,随即为此病人作了一个鼻拭涂片送化验室检验,果然发现麻风抗酸杆菌阳性。江、陆两个青年医生极为折服,回去再查阅有关文献,该病人各种临床表现确实符合麻风病患者的诊断。刁信德教授能对病人一瞥而作出正确诊断,这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即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刁信德教授这一手也的确是“神”了。刁信德教授曾主持麻风病院工作若干年,对此类病人见多识广,故能一目了然。据此,可见约大早年医科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敬业精神专注、临床经验丰富之一斑。

  1905年圣约翰在美国注册立案后,医学部明确采用美国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办学,定学制为五年。1906年,学校定名为圣约翰大学后,医科进一步按照美国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标准,提升入学标准,招收的医科学生必须先在圣约翰认可的大学或同等文理学院修业二年以上,然后再进行五年的医科学习(包括最后一年实习),毕业生授予博士学位。

  ■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成功合作

  1914年3月,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基督教会斡旋,圣约翰与该校304am永利集团官网达成合作协议,将圣约翰医科与该校在广东岭南学堂所支持的医科合并,组建新的304am永利集团官网,名称为圣约翰大学宾夕法尼亚304am永利集团官网(The Pennsylvania Medical School, being the Medical Department of St. John’s University),由圣约翰大学直接管理。不久,广州宾夕法尼亚304am永利集团官网创办人莫约西(J. C. McCracken)出任第一任院长。在莫约西的努力下,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自此,圣约翰大学的医科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虽然此后因建立联合304am永利集团官网而出现过一些波折,但良好的办学根基已经为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步入发展的辉煌期埋下了伏笔。

  1918年,原计划在上海设立医校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圣约翰募集2万美元的基础上,赠款8万美元以加强圣约翰理科各系的设备配置及维持实验室之用。圣约翰用此款在苏州河北岸建造了一栋三层楼的新科学馆,化学、物理、生物系各占一层,并添置了不少设备,医学预科的教学条件因此得到加强。

  由于304am永利集团官网创办早、学制长,加之宽进严出的整体教学模式,和重质不重量的教学原则,使其毕业生的成才率非常高。

  1920年至1937年间,对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来说,是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毕业人数呈总体上升趋势,更重要的是报考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人数和实际入学人数也保持不断上升。虽然此时的圣约翰大学并没有向国民政府立案,其毕业生在法律上来讲是不会得到政府认可的,但其医科学生毕业后仍然十分抢手,主要原因正在于圣约翰医学教育的高质量以及当时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巨大需求,很多政府部门也都招聘他们,良好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增加了圣约翰医科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进攻上海。8月13日,日本军队轰炸了位于同仁医院西北面的火车站并开始入侵虹口。圣约翰大学别无选择,将同仁医院撤到大学校园之中。不久之后,又将同仁医院迁至海格路(今华山路)英国女童公学。1937年12月初,国民党军队西撤时,经莫约西和倪葆春等人的交涉,学校租下了毗邻圣约翰的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对面的前国立中央研究院房屋,将其改建为同仁第二医院(又称“难民医院”),专门收治难民和伤员。304am永利集团官网亦迁至此处,304am永利集团官网与教学医院终于合为一处。虽然战时环境恶劣,但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依旧坚持办学,通过各种途径增添了一批实验设备和临床设施,并继续扩大招生,1942年的招生人数达到140名。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爱国知识分子们纷纷加入抗战医护工作的行列,他们组织医疗队到云南地区进行战地救护工作。领导和组织这些医疗队的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教授倪葆春回忆道:“由于当时上海四郊已经沦陷在侵华日军手中,所以我们的招募工作只能秘密进行。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师生对于这一爱国行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同时,我们还从上海的教会医院里招募了很多护士,另外还招募了不少从苏州、常州逃到上海来的护士。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共招得七批医护人员。”

  1943年1月,倪葆春被任命为救护总队副队长,负责在云南领导民众医疗队配合军医工作。他将众多医疗队布置在几百里的怒江前线。这些医疗队把当时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带到了滇缅线上。他们不仅热情地为战斗在公路运输线上的广大官兵服务,及时医治他们的伤病,还为沿线居民进行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必要的紧急治疗,如对滇缅公路西段傣族同胞居住地区发生较多的恶性疟疾进行了有效的防治工作。他们不分白昼黑夜,不分内科外科,病人来了立即诊治。如遇翻车等事故还需随车到现场救治,有的病员临时需要输血,医生、护士就从自己身上抽血给病人。医疗队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保障公路运输人员的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积极参与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

  新中国成立后,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1949年11月,上海市开展预防结核病的宣传工作,各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师生被派往公共场所收集唾液样本,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认真完成了到相关工厂收集唾液样本的工作。

  另一项更重大的任务就是防治血吸虫病。在接到华东卫生部指示之前,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200余名同学就在医科学生会领导下,于1951年12月9日到松江地区的苍梧乡进行调查。1951年12月25日,华东卫生部召开各院校负责人会议,决定于寒假期间集中开展治疗血吸虫病。随即,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推举潘孺荪为大队长,着手组织血吸虫防治大队。在师生的热烈支持下,圣约翰组成了一支由225人组成的防治大队,除潘孺荪外,还有黄铭新博士、江绍基博士、陈彦裕博士等多位教师参与其中。

  防治大队到达上海松江县后,被分为八个小组,在地方医疗保健人员的协助下前往不同的地区开展工作。与农民们一起生活的2个月时间中,他们共为2688个病人做了检查,给其中的1453人进行了全程治疗,并利用空余时间热情地为老百姓讲授医疗和卫生保健知识。1952年院系调整后,原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师生员工在上海第二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新平台上依旧继续从事着血吸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1952年7月,中央教育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下达至上海各高校。根据调整方案,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将与震旦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同德304am永利集团官网合并成立上海第二304am永利集团官网。至此,圣约翰大学的医学教育在经历了72年的风雨历程之后迎来了新生。

  回顾历史,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声名鹊起,在近代中国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中崭露头角。1914年,当颜福庆与伍连德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时,学会核心层中,圣约翰的校友占据显要地位,颜福庆、俞凤宾、牛惠霖、牛恵生等先后出任会长。据统计,自1901年到1952年,共有516人从圣约翰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毕业。在他们之中,颜福庆、牛惠霖、刁信德、王以敬、黄铭新、郭迪、董方中、周孝达、江绍基、曹裕丰、潘孺荪、肖碧莲日后都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名医。

 

    原文链接: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92200&cat=09G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304am永利集团官网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