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是生活在无菌室里”
“你给小朋友查体完毕,为什么不把尿布再包上?”被儿科主任训斥的“90后”医学生有点委屈,“我不会……”一旁的护工阿姨想帮忙,被主任阻止。“那你就让小朋友一直敞着屁股?你有没有为病人考虑过?”
事后,那个医学生自我安慰:尽管挨骂,但骂声里有内容,自己学了点东西。
带教医生们经常着急地说:现在从304am永利集团官网来的实习生,临床操作基本功明显差;学生们一样着急:跟着医生学的机会少,上手练习操作的机会也少……
“太忙,带他们的时间确实有限”
约好的采访,瑞金医院外科医生严超到下午4点又说“抱歉”了:“临时加了台手术,现在已经开始,我恐怕会随时被叫进手术室。”这个已有4年实习生带教经历的主治医生坦言:“太忙,带他们的时间确实有限。”
严超所在的病区,10年前平均一天一台手术,一周安排一到两天门诊,医生们大部分时间在病房,观察病人情况,跟病人交流,也组织实习医生开展“病房讨论”,学生学习、操作的机会都很多。如今的情况完全不同:一周要排5天门诊,每天有10台左右手术,医生们一个个像机器,被“钉死”在了门诊间、手术室。
门诊量增加、病房周转率提高,的确在缓解“看病难”。严超回忆,10多年前,很多病人要等个把月才能住进病房,现在等候住院的时间缩短了。
但大医院的病人数量凶猛增长,医生越来越忙,病人越来越多;就像从一条漏船里往外拼命舀水,而水总在拼命涌进来,还似乎舀得越快,水涌进越快。这好解释:如今大家有点钱了,都想上大医院、看好医生。
为什么不增加人手?医院有人员编制额度,是一个原因;别的原因嘛,有人说得直白,“你愿意一块蛋糕10个人分,还是5个人分?”
因为医生太忙,即使在瑞金医院这样强调临床教学“严”字当头的地方,如今带教医学生的办法也有了“变通”:带实习医生们查房、病区小讲课等等,还坚持着雷打不动,查房讨论之类,则从以往的“定点定时”改成了“见缝插针”、“化整为零”——医生有空就召集。
另外,“学医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动手,可现在为了减少医患矛盾的触发点,医学生临床实习时动手操作的范围越缩越小,这着实消磨了他们的从医热情。”一个三甲医院的科主任告诉记者。
“跟小白鼠打交道,几乎是零风险”
医生们把自己的三部分工作——“医、教、研”比作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近几年,由于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的评价体系偏向科研成果和论文,他们把“三座大山”的座次做了调整,依次为“研、医、教”。“科研不能不卖力去做,因为你不可能不要升职称;看病是医生的本分,科室也要考核;而带教实习医生,不容易评估和考核,是个有点偏软的指标。”指标不硬,医生的重视程度难免打折扣,况且时间和精力都明显不够用,也就不免要在这一项上“节省”。据说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独有,国外医学界也已关注到,医生们偏重科研,正使医学教育受到忽视,而且临床治疗也渐有被轻视之虞。
甚至,医生中“重科研、轻临床”的观念已经传染给了医学生。“有的学生也认为,做科研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读硕士、博士,进了医院更容易晋升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再说眼下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跟人打交道风险大,而做实验,跟小白鼠打交道,几乎是零风险。”
“设备变强了,医生变弱了”
仁济医院内科“总带教”、消化内科主任冉志华教授至今记得,一名病人被确诊为“蓝色疱疹综合征”,是一个实习医生的功劳。
那名病人因消化道出血入院,内镜检查后被诊断为“直肠粘膜血泡样改变”和“粘膜下蓝色隆起样改变”;那个实习医生觉得有疑问,就自己去翻教科书、查文献资料,最后把一份“蓝色疱疹综合征”的病例讨论报告呈交给了冉志华。
“啃教科书、利用医学资料库、做文献检索都重要,但首先要在接触病人时善于观察与捕捉关键点,要敏感,这是临床医生必须有的素养。”冉志华时常这样教导学生。
借助“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发现病人的细微情况和细微变化,是冉志华一直坚持的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功。不过,这个已有20多年带教经验的老医生注意到,学生们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从前,一个客观原因是,新的医学诊断技术使得一些基本功似乎变得“不再需要”。冉志华说,从前医院里的老专家,凭一个听诊器,就能听出心脏瓣膜是否狭窄、狭窄有多大;而现在的仪器设备先进而多样,CT、MRT、心脏彩超、B超等等,都可以帮医生做诊断。
“设备变强了,医生变弱了。”这种变化同样在欧美医学界上演。冉志华记得,2004年他去美国考察,发现那里医学生给病人做体格检查的能力也很有限。医学圈里甚至有种说法,这是医药科学发展的必然,有些基本功会自然被淘汰。
不过,冉志华有他的坚持:“或许一个医生不需要听出心脏瓣膜是否有狭窄,但起码要能听出心率是否紊乱、心脏是否有杂音。”因为有过硬的临床基本功的医生,才能在表面看是小恙甚或貌似健康的人身上早期发现疾病,而此时,病人不大可能上CT、MRT;等到谁要上CT、MRT了,病情肯定已经严重……
“谁都不是生活在无菌室里”,实习医生们的成长环境,也很复杂。怎么走好从医路上的每一步,要清醒,要坚定,要努力,当然也需要前辈的指引和扶持。(本报记者 唐闻佳)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whshx/201112/t20111222_3216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