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实习医生的故事之二
2011-12-19 浏览( 来源:文汇报 
 撰稿:应急万虹
 摄影:

“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蒋知言的包里一直放着一把糖,这是在儿科轮转实习时养成的习惯——因为几颗糖果,一个出生9个月的宝宝第一次开口,叫的竟是“哥哥”,让爹娘又喜又气。
   
  实习医生们觉得,医患关系其实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紧张;但有时候,他们确实也会感受到其中的“寒气”。他们试着释放自己的暖意。
   
  “别让实习生碰我!”
   
  蒋知言是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临床五年制的医学生,今年1月,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走出生理、生化、病理、解剖之类大本大本的教科书,穿上白大褂,小蒋兴奋而忐忑。不过他没想到,自己最先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专业上的。
   
    “怎么来个实习生给我换药?我不要!”第一天去普外科病房,病人们一眼就识别出了这张新面孔,没过几分钟,“统一战线”形成:“别让那个新来的学生碰我!”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关键台阶。但近年来,他们的身份变得敏感,这当然与医患关系的大背景有关。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范围因此不断缩减,如今常以简单的换药、缝合为主,并且必须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操作。许多病人不愿给实习生“碰”,让老医生们很着急:“当学生的时候不动手,等毕业了难道直接就上手术台?”
   
    临床操作必须学,实习医生必须主动争取迈出第一步。这天,蒋知言推着装了碘球纱布等等的小车走到“14床”。“胆囊癌病人,手术后脂肪液化,伤口迟迟长不好,需要每天换药,用盐水抗感染。”每天整理病史,他已把病人们的情况背得很熟。
   
    “怎么又是你?叫医生来,我不要你换药!”“14床”很坚持。因为每次换药,揭下纱布总会撕扯尚未长好的伤口,每次疼得嗷嗷叫的她更不愿让个新手碰。“其他人都去手术室了,今天病房里只有我。我换药,保证你不疼!”蒋知言的态度自信而诚恳。想想医生们做手术不知啥时间才能回,“14床”勉强同意了。让病房里所有人意外的是,这次换药很顺利,“14床”真的没喊疼。病房的气氛从此变了,“14床”更从此点名要“蒋医生”换药,直到出院。后来看到新入院的病人对“小医生”有意见,老病人还帮他说话。
   
  病人其实都“胆小”
   
    “病人其实都胆小,都渴望少一点恐惧和痛苦。”在瑞金医院内、外、妇、儿等科室轮转了大半年,李婉钰有了这样的强烈感受。
   
    一天正查房,一个即将做手术的女病人突然抓住她的手,反复叮嘱:“我要去手术室了,你一定要下来看我哦……”当李婉钰做完手头的工作抽空跑去手术室,女病人见到她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说孤零零一个人躺在手术间等着被“切开”,实在怕啊。
   
    “病人是弱势的,弄不清自己的状况,更不知道今后会怎样,所以特别需要我们的关心。”仁济医院内科“总带教”、消化内科主任冉志华教授说。
   
    李婉钰记得,在儿科实习时,病房里有个很可爱的小朋友,“小医生”们空下来都爱逗他玩。可有一天,孩子的家人突然说决定放弃治疗,因为手术费和后续治疗费用都很昂贵,再说手术不一定能成功,就算成功也可能落下残疾。
   
    听到这个消息,儿外科大主任跑到病房对孩子家长说:“我帮你申请一个儿童基金,你们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在场的医生护士们则纷纷掏出钱包,当场就募集了2万多元。
   
    “治这个病,2万元不算多,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钱,小孩的家属受到鼓舞和感动,最终筹齐了手术费用。后来的手术很成功,小朋友不久就康复出院了。”
   
    医学生们说,到了临床才真正明白了“医生不是神”——医生并不能解除病人所有的病痛,才真正懂得了美国萨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那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有一种力量叫“温暖”
   
    在妇产科实习时,蒋知言所在的病区收进一位患子宫内膜肿瘤的病人,因为一时不知道那东西是良性还是恶性,病人情绪很坏。小蒋试着给她做“科普”,说些这种病的知识,不料一下子“被问慌了”:“她提出的问题,比上级医生考我的还多!”那些日子,蒋知言回家就做一件事:一本一本翻教科书,尽量把“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内容搞清楚,就怕第二天病人提问,自己答不上来。
   
    没多久,报告出来了——“IA”期,是良性。看到报告,蒋知言冲到病房,激动地通报好消息。病人很高兴,他也开心。
   
    “你对病人好,病人也会对你好。”蒋知言相信:有一种力量叫“温暖”。
   
    不少实习医生都“自得”地跟记者讲过同一个细节:当科室大主任查房,病人们总是毕恭毕敬笑脸相迎,少不了说几句马屁话;而主任前脚离开,大伙儿仿佛突然被“激活”,把实习医生团团围住:“拿个橘子吃吧。”“我叫了外卖,你要不要奶茶?”“你QQ号多少?我加你。”
   
  怎么会?
   
    “我们换药、穿刺,病人说不痛,很满意。这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比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好?肯定不是。师兄师姐们要看的病人实在太多,门诊、病房、手术室团团转,连上厕所都要拣空子……所以,他们遇到简单的临床操作,动作不免会快些、‘粗暴’些。而我们有的是时间,再说好不容易有个病人能上手操作,自然格外认真、细致。”
   
  这个细节,医学生们能咀嚼出许多滋味。(本报记者  唐闻佳)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whshx/201112/t20111219_3207635.htm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304am永利集团官网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