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儿中心应邀向亚太先天性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论坛实况演示
2014-10-11 浏览( 来源:儿童医学中心 
 撰稿:刘桢
 摄影:

  

左图:左侧肺动脉狭窄,右图:植入Pul-Stent支架后,左肺动脉狭窄解除

 

  10月10日上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导管室内,五台心脏介入治疗手术轮番实施。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手术室内除了有各种医疗仪器,还有一台显眼的卫星转播车和多位外籍专家。这些来自亚太不同地区的心脏病专家们一边对正在进行中的手术进行解说,另一头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大屏幕上也同步播放着手术画面。这是儿中心第二次参加由香港主办的“亚太先天性心脏病与结构性心脏介入论坛(Asia Pacific Congenital and Structural Heart Intervention Symposium 以下简称APCASH)”。

  APCASH是亚太地区致力于先心病和结构心脏病临床治疗和学术研讨的重要会议。今年为第五届,于10月10-12日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儿中心心内科高伟教授担任本次大会共同主席。精彩的手术直播演示环节一直是论坛亮点,论坛也因实况转播来自世界各地、享有声誉的医院并邀请业界经验丰富的专家医生演示最前沿医学技术和治疗方案而享誉业界。

  继去年成功完成转播后,我院作为本届大会首场演示医院,由我院心内科医疗团队的多位医生执刀演示的病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支架治疗。

  肺动脉分支狭窄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常见的血管疾病,也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有20%的复杂先心病术后会并发肺动脉分支狭窄。未经治疗的肺动脉狭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使得肺供血减少,降低了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同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最终影响生存寿命。面对肺动脉狭窄的治疗,以往的球囊血管成形术成功率不足50%,且由于肺动脉是弹性血管、结构复杂,术后易在短时间回缩,呈现再狭窄;国内外现使用的支架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多为其他类别支架代替,因此仍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柔顺性差、支架轴向收缩率大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牵头、高伟教授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研制出了钴基合金材料的球囊扩张型肺动脉专用支架(Pul-Stent),该支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显影性好、强度合适的优点,针对肺动脉结构特点设计,在不影响支撑强度的条件下有效地增加了支架的柔顺性。自今年8月这款世界首个肺动脉狭窄专用支架的临床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我院心内科已完成近20例患儿的治疗。初步临床应用显示Pul-Stent相比之前的支架,具有安全、有效、操作便捷等优点。本次特别受邀向APCASH论坛以远程直播的方式展示这款新型肺动脉支架临床应用的全过程。

  儿中心的心脏中心是国内建立最早、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儿先心病诊治中心。心外科心脏直视手术每年逾3700例,其中复杂、疑难先心病大于50%,手术成功率在97%以上;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内唯一的卫生部儿童心血管介入技术培训基地,我院小儿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计划项目,在小儿先心病诊断和介入治疗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先心病介入治疗数量、超声诊断数量以及起搏器安装例数均居全国儿童专科医院首位。从学科诞生至今,儿童医学中心已完成近万例先心病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2013年心血管内科完成心导管1486例,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介入性导管术数量同比增长22.1%,达近千例,占心导管数量的67.8%。

  本次直播病例中,大多数为复杂先心病术后病人,其中4例为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1例为多发型肌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的封堵治疗。对于这些术后病变,再次手术风险极大,有些甚至根本不具有外科手术治疗希望。但随着这种新型支架的临床应用,有望更好地治疗先天性或者外科手术后肺动脉狭窄,造福于更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孩子,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之外,也为这些孩子撑起另一把保护伞,让这些孩子和正常儿童一样,充分享受阳光下的快乐生活。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304am永利集团官网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