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姚志荣教授团队关于皮肤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的临床研究成果与综述
2021-11-29 浏览( 来源:新华医院 
 撰稿:张珍
 摄影:

近日,304am永利集团官网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皮肤病研究所姚志荣教授团队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Grand Round(大查房)栏目在线发表了题为“FacialBalamuthia mandrillarisinfection with neurological involvement in an immunocompetent child”的临床研究成果与综述。文章第一作者为张珍博士,梁键莹、韦若蕖、冯晓博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姚志荣教授。

该文从一例轻微外伤后引起慢性面部肉芽肿损害,最终侵犯脑组织引起死亡的儿童病例出发,详细阐述了皮肤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特征、组织病理表现及诊治现状。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Balamuthia mandrillaris)是在1986年美国加州圣地亚动物园一只死于脑炎的狒狒脑组织尸检中被首次发现,目前全球报道约300多例,主要在美国、秘鲁、中国,其他国家如日本、泰国、印度等也有报道。该病原体主要有两种形态,为滋养体和包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在自然界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可以通过呼吸道或者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该致病菌不仅会感染免疫抑制的宿主,更多感染正常免疫状态的宿主。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主要侵犯皮肤及神经系统。皮肤损害好发于面部,其次为膝盖部位。皮肤表现为无症状性的斑块,界限清楚,周边轻微隆起,溃疡罕见,皮疹部位感觉正常。神经系统的症状无特异性,可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嗜睡、意识和语言障碍等症状。需要注意不同国家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美国的患者通常直接发展为肉芽肿性脑炎,迅速死亡,仅有5%的患者有皮肤上的表现,而在秘鲁和中国的患者大多数首先表现为皮肤慢性肉芽肿,然后发展成致死性肉芽肿性脑炎,脑部损害出现的时间约在皮肤表现出现后的半年到9年。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深在的肉芽肿反应,浸润的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散在嗜酸性粒细胞。(1)需要注意的是阿米巴滋养体在组织病理上与组织细胞十分类似,鉴别十分困难。

1患者的皮肤组织HE染色,箭头所指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滋养体

在临床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的诊断存在极大挑战,对于疑似的患者可以通过免疫组化(2)、病原体DNA检测(3)、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辅助诊断。

2患者皮肤组织免疫组化,箭头所指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包囊

3患者皮肤组织经PCR检测,测序证实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

我国共报道32例确诊病例,分布于我国13个省份,其中18例(56%)为儿童,19例(59%)有外伤史,所有患者均无明确的免疫缺陷,20例(62%)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高达95%(19/20),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2002年在国内以“外伤性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被首次报道,由于病原学不清楚,病死率极高。直到2020年,西京医院高天文、王刚、王雷教授团队通过免疫组化与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该病的致病微生物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为我国对于该病的认识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目前皮肤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早期仅有皮肤表现时如果能明确诊断,切除病灶,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错过这一时机,通常最终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死亡。所以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项工作也得到国内同行的大力支持:西京医院王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榴慧主任、赵漂萍大夫、新华医院放射科刘明大夫、病理科管文斌大夫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重要贡献,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患者家属无私的配合!

 

学院快讯

科研动态

菁菁校园

媒体聚焦

欢迎来到304am永利集团官网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