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04am永利集团官网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陆颖理教授团队在欧洲心脏病学会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IF 29.98)上发表了题为“Long-term night shift wor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研究成果。陆颖理教授、美国杜兰大学祁禄教授和夏芳珍副主任技师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王宁荐副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孙颖硕士、张豪杰硕士和王斌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申康重大临床研究项目的资助。
陆颖理团队近年来一直从事环境(营养、自然、行为和精神环境等)与慢病尤其内分泌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病的风险和机制研究。这是目前首项探究生活节奏与房颤风险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频繁的夜生活和工作显著增加了房颤和冠心病的风险,揭示生活节奏紊乱尤其是夜生活和工作可能为房颤和冠心病的新危险因素,为关注及改善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提供重要公共卫生和临床指导作用。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表示,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有效预防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关键。除了已知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该研究致力于发掘日常活动中可能诱发房颤、冠心病等的新危险因素,并将目光聚焦于当下社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夜生活和工作。近年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夜生活工作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包括打乱人体原本的昼夜节律,进而改变机体新陈代谢和激素的分泌,这在长期或频繁从事夜生活和工作的人群中尤为显着。
该研究共纳入国际生物样本库中约28万名没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试者。在长达10年的随访观察后发现,与正常人群相比,“经常或持续夜生活和工作”人群发生房颤、冠心病的风险最高,分别增加了12%和22%。我们同时发现对于未达到理想体育活动量的人而言,终身夜工作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也均与显著增加的房颤风险有关,在达到理想体育活动量的人群中该风险得到缓解。研究团队推测,理想的体育锻炼目标(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75分钟)可降低夜生活和工作对房颤风险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了基因遗传风险评估(GRS)后发现,无论是低、中、还是高房颤基因风险人群,长时间、高频率的夜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显著提高的房颤发生率。这一结果表明在所有人群中,对夜生活和工作的管理都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事实上,目前临床对心血管疾病主要在二、三级预防上,本研究发掘的房颤新危险因素,将有力填补房颤一级预防这一空缺,并引导社会更多地关注人们日常的生活作息。
另外,陆颖理团队近期在内分泌代谢领域著名期刊Diabetologia(IF 10.1)发表SPECT-China最新研究。该文王斌博士为第一作者,陆颖理教授和王宁荐副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再次证明生命早期暴露于营养不足环境增加成年后2型糖尿病风险,并且该风险独立于基因遗传风险,该研究意味着生命早期营养不足和糖尿病遗传风险对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叠加效应,如生命早期营养不足和高遗传风险的共存可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达2.5倍。该研究结果希望通过公共卫生社会各界努力,强调积极干预以降低所有经历过生命早期各种原因引起营养不良的人群的糖尿病风险,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高遗传风险特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