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团队联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王颖教授团队、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董辉教授团队等10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组学特征的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指标的构建和验证”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通过分析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发现具有更高水平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患者能获得更好的免疫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已于美国《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影响因子12.46)上在线发表。
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如何筛选获益人群仍旧是目前免疫治疗中的重大挑战。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前期已有研究揭示了西方人群中肠道微生物群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考虑到人群遗传背景、地域分布和生活方式不同,可能会造成肠道菌群差异,陆舜教授团队以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其无进展生存期具有显著相关性,简而言之是说体内肠道微生物种类更为丰富的患者,能获得更好的免疫治疗疗效及更长的生存期。此外,研究结果还揭示肠道内菌群种类越多,患者的抗肿瘤细胞比例越多、功能越好。
此项研究结果证实了东亚人群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免疫治疗有效性同样具有相关性。但是东西方人群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不尽相同,由此提示未来以肠道菌群为生物标志物的人群筛选指标仍然具有地域特点。该研究还得到了同期《胸部肿瘤学杂志》的述评,认为其拓展了肠道微生物和免疫检查点治疗肺癌之间相关性的人群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作为疗效预测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资助,并得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生物大数据中心赵国屏院士和张国庆教授团队在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分析中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