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规范化进程,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治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0月15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在北京发布了《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的专家共识》(以下均简称PCI共识),希望借助专家共识的推广,提高医生群体对STEMI再灌注策略的认识,从而挽救更多的患者。仁济医院何奔教授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托,负责了共识的整体策划及编写工作,是共识的主要起草专家。新闻发布会由《北京晚报》、《健康报》、365心血管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全程播报。
何奔教授在共识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医疗条件差别较大,急性STEMI在大医院冠脉介入治疗比例可达到半数,但基层医院更多依靠溶栓治疗,相当比例的患者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再灌注治疗。究其原因,除了医疗资源、经济因素、患者及家属的接受程度外,医生本人对心梗后再灌注策略的认识也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类型的STEMI患者,选择何种治疗策略,始终是件复杂的事情。尤其在二级医院或者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患者是就地溶栓好?还是转院做PCI好?转院路上是否安全?溶栓后如何进一步处理?这些临床工作中亟待规范的问题,促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推出此次共识。通过共识的推广,回答上述热点问题,指导我国广大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工作者的临床实践,尽快提高我国急性心梗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和成功率,挽救更多的生命。
同时何奔教授还指出,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应鼓励有条件、有经验并且能进行24 h PCI的医院积极开展直接PCI,建立以中心医院带动周边医院,辐射120急救系统,绿色通道直通导管室以及远程监测,无线传输心电图等先进方式以尽量缩短就诊-球囊扩张时间。另一方面在没有条件开展直接PCI或者转运PCI明显延迟的医院,应大力提倡就地溶栓。同时要认识到溶栓结束后并不意味着STEMI治疗的终结。最新的研究显示,溶栓后早期转运行冠脉介入优于等待溶栓失败后再转运行补救冠脉介入,积极转诊溶栓后的患者到介入中心才能为其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新闻发布会上座无虚席,与会专家纷纷对共识的发布表示祝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对以何奔教授为首的仁济医院心内科团队表示感谢,并强调共识以口袋书的形式出版,让基层单位和临床一线的医师能够接受和乐意使用,是做了一件实事,一件好事,希望此项工作能够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