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我校精神卫生学系副主任、304am永利集团官网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司法鉴定所所长谢斌主任医师领衔的《青少年冲动性暴力行为的认知缺损研究》课题通过了由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专家认为,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早期识别和针对性干预青少年暴力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当今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而暴力和自杀等危险行为也是青少年时期高发的心理行为障碍。据WHO报告,全球范围内15-29岁年龄组中凶杀发生率高居各年龄段首位。在我国,存在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已超过3000万人,青少年暴力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暴力攻击等行为问题与各种成年期精神疾病之间关系密切,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同时还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人口素质,危及社会安全和发展。
谢斌领衔的此项研究始于2002年,课题组人员按照严格的入组标准,对职业学校和少教所中的15-20岁青少年进行筛查,选出研究组青少年共223例,并在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按条件匹配对照组青少年共260例。
研究中,谢斌等科研人员采用国际通行的冲动性暴力行为定义、行为评定采用攻击行为量表和多种神经认知功能研究技术,结合愤怒情绪调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与青少年冲动性暴力有关的神经心理缺陷和脑电生理机制以及与这些缺陷密切相关的发育和成长环境因素,如围产期损伤、喂养和发育情况、家庭教育环境等。
课题组通过系列研究,比较了冲动性暴力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在上述因子上的差异,发现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与家庭结构完整性、经济条件、亲子关系等缺陷以及不良生活事件有关;在认知功能方面,暴力组青少年存在对外界刺激的信息处理、加工和分析及自我监督调控功能的障碍。
谢斌认为,影响暴力攻击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虽然来源各异,但导致的青少年暴力行为却具有冲动性、反复性、无情性、低忍耐性等共同特征。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模式将行为、认知过程、脑机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阐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从而为制定以改善认知行为模式和降低情绪冲动性为目标的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此,课题组在后续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与上海市的教育部门合作,在所选择的4所中学、近3000名学生中开展了相关干预方案的应用研究,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