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精神文明网(旧版)
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成功首演
  2012年10月27日 00:00 浏览(

10月27日上午的上海文化广场,一位白发苍苍地老人刚劲有力地说道:“恬淡清雅,也不失牡丹的王者本色!”银幕背景上,一朵色彩淡雅的牡丹正傲然绽放,而场下掌声如雷。

这是304am永利集团官网60周年院庆大会上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的首演现场;舞台上那位老人的原型,正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血液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老校长王振义教授。而他今天也亲自来到了首演现场,与在座的“学弟学妹”们一同观赏这部充满了“正能量”的话剧。

为什么想做医生?这是每一个医学生都曾被问到,也都问过自己的一个问题。有人会说是因为医生工作稳定,有人会说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也有人会说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而话剧开场,面对自己未来的妻子——同为医学生的谢竞雄,王振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要像那些名医一样,扶危济世、救死扶伤!”寥寥数字,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时也贯穿着王振义今后几十年的人生之路。

画面切换到上世纪50年代,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初建的时刻,当身为主任的王振义目睹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急性白血病而永远离开了人世,看到一双双美丽的、对未来饱含憧憬的眼睛不再闪烁着光芒,听到患者家属无奈而绝望的哀嚎,他的心也在流泪。他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以为只要拼命去攻,就能解决问题,就能拯救生命……我太幼稚了。”但困难挫折不能打击一个医者的责任心,他紧接着又说——即使如此,做医生的怎能袖手旁观!

其后的岁月却未能尽如人意,家庭出身和所受教育的背景使王振义在之后的数年中饱受歧视与折磨,可是一心治病救人的王振义并未灰心,即使在山村做赤脚医生,他仍执着坚持,甚至还在为村民治病期间自学中医,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意识到了中西医学结合的重要性,对生命医学有了新的认识。

55岁时,借鉴国外的经验,王振义提出了白血病治疗的新观点:肿瘤诱导分化。这在当时无疑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而王振义却要和几个学生一起,在一间小实验室里创造历史。两年过去了,研究却几乎毫无进展。“我们绝不能放弃!”坚定的信念使王振义最终找到了一种诱导分化剂——全反式维甲酸。第一例的临床病例来源于巧合,时间紧急,王振义决心在一个性命危在旦夕的小女孩身上使用新药。这无疑遭到了众人的质疑,求稳妥还是相信科学、敢于尝试,他力排众议,并坚定地说:“如果出事,我一个人负责!”可事实上,等待药剂发生作用的每一个小时对他都是一种折磨,忐忑的等待终于盼来了期望的结果。从起步探索到第一例起效,这个研究足足用了27年的时间。“每天早上,当我起床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个念头,今天会有收获,会有突破。我追了它一辈子,老了,这一天来了。”王振义的感慨令人唏嘘,但也催人奋进,攀登医学事业高峰的步伐永不停歇。

除了学术和科研,最让王振义牵挂的,便是他的妻子谢竞雄教授。妻子晚年病重,而高龄的王振义依然坚持要亲自照顾,他还会把以前两人经常在一起听的贝多芬的音乐放给妻子听。被问到最想感谢的人时,他也毫不犹豫地答道:“我的妻子”。两位老人忠诚一生的感情赢得了场下热烈的掌声。

话剧以王振义曾经就读的震旦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的毕业誓词结尾——“余于病患,当细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要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造福人类……”,这也是他奉行了终身的从医信念。观剧至此,台下掌声雷动,观众无不感动落泪。不少观众激动地说,这个话剧使他们更加了解了王振义,并对他伟大而崇高的人格感到万分景仰。不少医学生表示要以王振义老师为榜样,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为医学事业而奉献终生。

正如话剧中所表达的:“牡丹出身富贵,可以大红大紫,享受荣华;而我们的牡丹恬淡清雅,清贫是自愿选择的,只有自愿选择甘于清贫,才是真正的志向。”话剧《清贫的牡丹》讲述的故事承载着一种理想信念,为如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淳朴而新鲜的正能量。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