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304am永利集团官网“医史微鉴”辅导员工作室举办线上讲座《从感知出发,现代麻醉术出现意义再阐释》,特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闵凡祥教授主讲。304am永利集团官网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天法、“医史微鉴”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原媛出席本次活动。本场讲座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高校师生的热情参与,近300名同学线上聆听了讲座,讲座由2020级临八六班许霈艺同学主持。
讲座伊始,刘天法老师致开场辞,对闵凡祥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国家和人民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成为担当起建设“健康中国”重任的新时代良医,除了要具备合格的科学素养,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他充分肯定本次活动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宝贵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坚定医学理想。
随后,“医史微鉴”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原媛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工作室的相关情况。工作室致力于打造医学生医学史、医学人文教育的交流园地,让同学们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永葆对医学和生命的敬畏之情。截至目前,工作室共推出“医史微鉴”名家讲座、“医见如故”读书会、“医声医史”线上专栏等多个品牌活动,获得广泛关注。未来,工作室会推出更多兼具专业性与人文性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和名师交流、提升人文素养的学习机会。
接下来,正式进入今天的讲座授课。讲座中,闵凡祥老师另辟蹊径,他并没有单纯机械地讲述麻醉的诞生史、发展史,而是引入和运用感知史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个维度,通过对比展示现代麻醉术出现前后病人手术体验陈述、手术实施者的手术报告、围观者的评论记录等历史资料,再现了病人体验和手术场景的巨大转变。
在现代麻醉术出现之前,手术现场仿佛是一个屠宰场,充斥着暴力、野蛮、恐怖、无序、忙乱以及病人凄厉的哀嚎,而手术医生则被视为满脸横肉、身着肮脏黑色手术袍的“屠夫”,外科手术是不抱希望的最后选择。闵凡祥老师强调,那时候,大出血、术后感染和疼痛是外科手术成功路上的三大“绊脚石”,而疼痛作为病人最直接的感知感受,对病人和医生来说都是最恐怖和棘手的。医生做手术必须“快、准、狠”,这也就有了罗伯特•利斯顿医生“一刀三命”的离奇事件。病人们肢体扭曲,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英国著名小说家范妮•伯尼在多年后给她妹妹的信中描述了闪烁的钢刀插入她的乳房,分离底部时感觉刀子在胸上的骨头上割来划去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触感体验;法国作曲家马兰•马雷则是将手术经历谱写成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名为《膀胱结石手术图》,音乐中都透露着恐惧、挣扎、痛不欲生,令听者为之心颤。而这样的绝望经历也在病人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疼痛记忆,并向周围人扩布形成疼痛恐惧,让等待手术的人备受煎熬。
现代麻醉术的出现让之后的手术场景变得平静、安宁、有序、从容。1846年10月16日,牙医威廉·莫顿使用气态乙醚,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医疗麻醉公开演示,标志着现代麻醉医学时代降临。闵凡祥老师敏锐地指出,这无疑是将病人从术前的恐惧和术后的实际疼痛中解救出来,让外科手术得到了更多人信任,外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讲座过程中,闵老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把一个个历史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同时又以审慎的眼光和口吻解读着现代麻醉术出现非技术层面的伟大意义。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地与老师互动,提出自己的疑问,闵老师都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讲座最后,原媛老师为闵凡祥教授颁发工作室“特聘教授”聘书,对闵老师给予医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虽然因为疫情原因没能线下举办此次讲座,但同学们都被闵老师深厚的医疗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历史视角深深折服,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希望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能对医学史、医学人文产生更多兴趣,怀仁爱之心,显大医容风,铸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