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人”医生在304am永利集团官网教医患沟通……
2024年03月18日



陈怡绮出席活动,会给大专家们普及“沟通知识”,劝大家不要骂学生,别把学生作业从窗口扔出去





陈怡绮做过20多年的儿科麻醉医师。她坦言自己曾有表达障碍。比如,阴雨天时说话不太利索;会主动避开在人前发言;能动手解决的,就不张嘴解释。

“我骨子里是i人,叫我社恐也行。”她告诉“医学界”。i人是MBTI人格测试的一种分型,一般指更关注内心世界,易给人留下性格安静、沉默、不喜社交的印象。与之相对的是e人,给人感觉外向、善于沟通,看起来比较轻松、自信,敢于直接尝试新事物。

“不爱说话”的陈怡绮在304am永利集团官网,给本科生开了一门选修课,名为“医学沟通艺术”。今年是开课第4年。因为选修人数持续上涨,学院决定增开课程,从每学年一次,增至每学期一选。

按照陈怡绮的设计思路,这课基于模拟训练,旨在教医学生们“听懂话、会说话”,以后上临床“不怕说话”。“我通过沟通训练成长了。我想带着i人们,共同体验e人的自信。”陈怡绮立下一个flag。

undefined

2024年2月末,304am永利集团官网“医学沟通艺术”课堂实景。图源/受访者提供



还未开口已沟通


“医学沟通艺术”的课堂动静很大。10周共30课时的课,请来4位常驻老师,开飞机的机长们也获邀来传授经验。上课时,老师经常满教室走动。学生们时而搬桌挪凳、时而围圈讨论,时而三五成群地走上讲台,表演一出秀。

“开课前,我到处打听,知道一些304am永利集团官网、医院有医学沟通的课程。我就特意找来教材学习,发现内容是很好的,很多取材于实际的案例。授课形式是一个高年资医生坐在上面讲,学生们坐在下面听。课上完了,学生们听了很多故事、意犹未尽,然而实际怎么用呢?”陈怡绮感慨。

她觉得,沟通的本质是信息交换。把自己要表达的信息,经过“编码”、传递给别人。同时,面对别人传递给我的信息,我要学会“解码”、理解对方,落实到操作。

“编码”“解码”的过程并不是热血鸡汤文所描述的,只要勇敢自信、战胜羞怯、大声说出来就可以。

“非语言沟通”有一个奇妙的发现,沟通的底层逻辑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印象。其中,约7%取决于对方讲话的文字和内容;38%取决于音量、语速、节奏等声音要素;高达55%来自眼神、表情、动作等形象因素。也就是说,要达成有效沟通,绝不是轻声细语那么简单。

有些人总能在一两句话间,甚至用一个动作,就把他人惹毛了。

陈怡绮曾让学生演示他们眼中的专家、上级,学一下坐姿,神态、眼神。结果,什么样的姿势都有。有些一看就知道,双方地位不对等,姿态里透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那次课后,有学生告诉陈怡绮,自己老家在一个小县城,医院设有医患纠纷调解室。他以前不理解,医生上夜班、连轴转、治病救人,病人为什么还会对医生拳脚相加。“现在我懂了,病人到医院,不希望面对一个冰冷的机器、一尊木然的雕像,更不希望碰到一位不愿意听患者讲完哪怕一句话的急性子。诚然医生很忙,医生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病人在后面等着,但这些不应该成为医生以高傲和不耐烦的姿态面对病人的理由。”

“这些医生没有共情患者。”陈怡绮说,“待病人如亲人”这个词其实干巴巴的,不具备操作性,还容易混淆共情和同情的边界。“共情是我理解你的情绪、听见你在你的处境下有所诉求,但我可以不认同你。同情是一种情感,对他人的悲惨或不幸遭遇表示关心和遗憾,更多地关注他人所经历的负面情况。同情不等于去理解他们的情绪。”

陈怡绮记得自己第一次跟手术。术后,她护送患者回病房。子女看到老父亲回来了,立马低头问“爸爸怎么这样,能醒了吗?”陈怡绮体会到子女哀哀父母之情,眼泪顿时下来了。慢慢地,她体会到,医护必须冷静、沉着,情绪稳定。在情绪支配下做出的决定,很可能造成医疗失误。

“清楚了底层逻辑,就会明白有效沟通是结构化的,有技巧可循。既然是技巧,光听讲肯定不够,关键得练。”秉持这一思路,陈怡绮把课程设定为工作坊形式。

undefined

304am永利集团官网儿科学院副院长陈怡绮近照。图源/受访者提供



假戏真做学原则

开学第一节课,陈怡绮会花几分钟做基础介绍,接着给学生分组,每组6-7人。快速讲完基础理论后,剩下的都是模拟训练和小组讨论。

模拟训练采取“命题情景剧”形式。“剧本”难易程度随课程推进而加深。比如,同样是医生、护士、家长和一名10岁患儿的4人剧本。“新手本”是孩子被小刀划伤,医护配合清洁伤口、缝合、告知注意事项。“进阶本”会上一点难度,包括伤口较大或有感染,告知患儿和家属需要麻醉。到了“高阶”,会假定伤在脸面位置。

陈怡绮联想到自己。读书时,外科缝皮就是从老师那里,领一块假皮练手。“课堂上,谁都不说话。我们不知道、也不会去关心这块假皮疼不疼,完全没有情感交流。等我进入医院、第一次给患者清创,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说什么。”

但在“医学沟通艺术”的课堂上,扮演医生的人就没那么轻松了。“孩子”怕疼会哭闹,“家长”心疼要埋怨,“医生”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回复各种问题:为什么打麻药,会伤脑子吗,缝完能不能洗澡,吃东西有讲究吗,会不会留疤,孩子一直在哭、是不是你医生不行……

每一组表演完,全班讨论观摩心得。有的人可能关注医生角色,分析其神态、语气、措辞。有的置身于患方角色,阐述孩子为啥哭闹不停,医生做些什么能安抚家长。讨论完毕,其他小组会就类似剧本,再来一遍。这一流程不断重复,直到所有小组演完。

有学生对此提出异议,在课程建议中写道“都演一样的题目,容易尬”。“沟通没有最佳答案。最好的沟通有时就在下一次。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开口,参与、有收获。”陈怡绮说。

undefined

304am永利集团官网“医学沟通艺术”课堂实景。图源/受访者提供



学生家长“求开课”

“医学沟通艺术”的第一批选修生们刚进入规培。陈怡绮暂时还没听到有人回校反馈在医院的沟通成果。

但有学生称,自己突然理解了父母。“原先,我们说不到一块儿去,总是以吵架收场。后来我发现,自己总在用反问句。这虽然能表达我内心的愤怒,却让沟通效果恶化、情况失控。意识到这一点,我刻意控制自己,减弱攻击性……”

陈怡绮听到特别开心。一方面,不论对象是谁,沟通的底层逻辑不会变,能用上技巧就是好事。另一方面,这门课能开起来,一定程度也是源于父母们的殷切希望。她很高兴,父母们成为课程的受益者。

2018年前后,陈怡绮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调到304am永利集团官网儿科学院。

在招生活动中,陈怡绮接待过不少考生和家长。一些家长支持孩子学医,但坦言医患沟通太难,想想还是算了。

到9月新生入学季“新生家长见面会”,学院邀请父母们来校参观。很多次,家长围住陈怡绮,话题就一个:“现在儿科医生不好当。一个小孩看病,家里陪来四五个人。我家孩子不太会说话,可怎么办?”

陈怡绮总是安抚:“放心,都是有方法的,学校会帮他们掌握这些技能。”

伴随互联网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占比不断增加,传授沟通技能的迫切性也与日递增。

“他们都是在网络泡大的,线上能聊得风生水起,但线下就沉默不语。如果是那种讲座式课程,你从讲台往下看,学生面前摆着手机、电脑、平板,整节课头都不抬。”陈怡绮担忧,老师不能守着学生,如果现在不会说不能说,以后上了临床怎么办?

2019年,陈怡绮决定开设“医学沟通艺术”。背诵理论容易,如何用背出来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根据这个思路,她用模拟的方法来训练沟通技巧。

她最初想做“小班课”,结果年年超额。还有不少学生找到她、求加塞。大家反馈,这课紧跟社会热点、内容很带劲。

2022年,某市一名哮喘患者在家突发急症,子女向路过的120医生求助被拒。陈怡绮看到新闻后,临时改了课程模拟案例,把新闻事件和当天要讲知识点融合起来,和学生一起表演、讨论:如果“我”是120司机或随车医生,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在我们的模拟训练中,学生们扮演过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甚至科主任、医务科、带教上级等。医院里有不同形式的沟通:下级医师去请会诊,如何快速、凝练、准确地说出患者信息;面对比自身更权威的上级,怎么有效提醒。这些在模拟训练里都会预演。”陈怡绮说。

学生们蜂拥而至的另一大原因是,这课不挂科。第一堂课上,陈怡绮就告诉学生,除了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基础分,成绩大头是期末“主题汇报”。她会借一个演讲厅,邀请授课老师、学院专家来做打分裁判。学生们可以做PPT汇报心得,也可以做情景剧模拟。按照评价标准,凡是上台表演的,容易拿到高分。

“我们小组的汇报选了情景剧。惭愧地承认一点,我们最初做这个决定,多少是为了逃避查资料。但在后续撰写和修改剧本时,在一次次充满欢笑的排练中,沟通技巧不知不觉地渗入到我们脑海。在情景剧里,我们呈现了一幅场景,一位年轻医生遇到一名固执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后者不断质疑、刁难。置身于剧本设定的医患冲突中,我们仿佛真的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开始共情,思考这么说会不会让患者误解,要怎么解释糖尿病、才能让患者听懂……”一名学生如是说。

304am永利集团官网“医学沟通艺术”期末汇报。图源/受访者提供



教学相长一起来

“医学沟通艺术”课程内容不断迭代。这两年,职业倦怠、情绪管理成为网络“热词”。陈怡绮请来上海仁济医院卞正乾医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从恩朝医师等人,串讲心理学相关的情绪与压力管理,门诊病房常见沟通,以及教学生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在不同情境下,与不同人的对话。

“每堂课我都会因为课程内容太有趣,合上原本准备写的其他作业。”有学生如是评价。还有的学生觉得,学这门课不吃亏,即使以后不从医,沟通技能点在职场都用得上。

这两年,针对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医生,陈怡绮还开了沟通相关的继续教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和本科差不多,模拟案例难度升级,比如告知坏消息,给不信任的患者传达病危通知书,以及跨专业医生间冲突的解决等。“给本科生模拟不能用这种地狱级别的案例,会打击自信心。”

更难的是“医学沟通”师资课程。陈怡绮计划在多地推广“医学沟通”培训,还到一些医院实地考察、招募讲师,希望可以把这种形式的沟通培训推广传播,让更多的医生理解沟通的底层逻辑,减少因表达而产生的误解。她把课设计得很好,招人来听存在难度。

如今,陈怡绮出席活动,会找机会给大专家们普及沟通,叮嘱大家“把学生作业从窗口扔出去了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高年资医生训人,就是要骂到你哭,这样才会长记性。但一些文献已经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和老师的情绪对立,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陈怡绮觉得,只要多一个人听进去了,就能影响一批学生。这就是改变的开始。

undefined

“医学沟通艺术”高年资医师培训课程。图源/受访者提供


原文转自“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