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上海市法制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主办,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敢为人先,档案见证”——“档案里的故事”上海市档案日专场讲演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举行。会上,上海市档案局向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赠送了王振义院士在震旦304am永利集团官网求学时的学籍卡。
本次讲演收录了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提供的素材,由故事家创作改编的故事《大爱无疆——王振义的故事》。通过现场艺术家娓娓道来的讲述和饱满细腻的诠释,还原了王振义院士大医精诚、求真创新、甘为人梯、桃李芬芳的为医之路,掌声雷动,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会上,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接受了现场主持人的采访,讲述了王振义院士更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王振义,男,1924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304am永利集团官网,获医学博士学位。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著名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304am永利集团官网、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王振义院士长期致力于血液内科学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先后培养陈竺、陈赛娟、陈国强等众多顶尖医学人才。王振义院士开创性地提出了白血病的诱导分化疗法,使这种凶险、高死亡率的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到95%,五年生存率上升至目前的92%。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确立了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王振义院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7项,省部级科技奖17项。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等荣誉。在国际上,获得肿瘤学界最高奖——美国凯特琳奖,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祺诺台尔杜加科学奖、美国圣·乔奇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等国际肿瘤研究大奖。为表彰他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骑士勋章。
这是关于他的故事。
敢于为人先,“诱导分化”第一人
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的病房里,5岁女孩小百灵正躺在病床上,与死神作着最后的较量,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她,病情凶险,虽经化疗,可依旧被医生诊断为“活不过七天”。1986年的王振义教授,已经是一位年届62岁的老人。她的夫人谢竞雄——小百灵的主治医生将女孩的病情告诉了王振义教授,王教授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诱导癌细胞“改邪归正”,使之成为好细胞。事实上,这种方法当时在国际上也是个独创的全新概念,从未在临床上应用过。尽管当时小百灵已经生命垂危,可医生们依然不敢让她尝试这个治疗方案,许多资深医师都认为,拿这样的新药用于治疗简直是胡闹!“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为了救人,值得冒这个险!”。就这样,王振义教授在反对和质疑声中,完成了他对小百灵的救治,创造了奇迹。在使用全反式维甲酸一个星期后,小百灵的体温下降,身体各项指标渐渐趋于正常,终于,死神望而却步,王振义教授把小女孩从梦魇中拉了回来。面对成功,王教授百感交集。从1959年起,他就尝试运用中医原理,研制白血病药物。历经历史变革,离开临床研究,直到1978年再次重返临床,遍尝失败滋味,终于找到了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此后,这种疗法开始在临床上全面使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国内外的知名刊物争相报道了这项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巨大轰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在经过三十多年默默无闻的临床钻研后终于迎来了春天。
一门四院士,薪火始相承
王振义教授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也是一位桃李芬芳的伯乐。“我只是想以我绵薄的力量,培养更多的医学事业的接班人”,是这位从事教学60多年老教授的心声。王振义教授行医执教七十年,培养博士21名,硕士34名,在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的三位院士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他们都是医学界顶级的研究英才,在各自的医学领域中为人类健康奉献、奋斗。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前卫生部部长陈竺认识王振义时,只有中专学历,但是,独具慧眼的王振义教授,却相中了这个务实好学的青年,将他收为研究生。现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则是一位巾帼英雄,她严谨细致,专注于学科研究,深得王振义赏识。除了平日的带教指导,王振义教授总是倾囊相授,甘为人梯,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1984年,王振义教授又推荐陈竺、陈赛娟远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研究所学习。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文凭后,他们毅然选择回国,回到瑞金医院,继续在恩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在事业顶峰期,1996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王振义教授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42岁的陈竺。“人生就像抛物线,有峰顶,也会衰退,一旦进入下降趋势,就要及早地退,让更有能力的人来干。”交大304am永利集团官网院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国强是王振义教授的另一位得意门生,如今也已经成为国际白血病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正是王振义教授的虚怀若谷和无私奉献,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也成就了医学界三代杏林英华的清隽风华。
博学而切问 近思而致知
王振义教授虽已是一名医学大家,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仍保有一颗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敬畏心,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2003年,王振义教授自创了“开卷考试”式的查房,每周四上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答疑,而学生们则对他的回答进行打分。如今94岁高龄的王院士,仍坚持这种被王老戏称为“开卷考试”的做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更是给病人带去福音。他每天都要上国际最前沿的医学网站,浏览最新动态,摘录相关知识,转达给学生。他说:“我的这些学生现在都是医院的骨干,非常繁忙,我现在相对空闲了,可以成为他们的眼睛,用我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筛选分析,这样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我带给他们一些新知识,解决了医疗难题,解除病人痛苦,我很开心”。王振义教授的勤奋好学和钻研精神不断感染、鞭策着年轻一代的医生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懈进取,勇攀高峰。
仁术济苍生,大爱永无疆
在获得国内、国际奖项无数,2010年,王振义教授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一至高荣誉。面对荣耀,王振义教授始终载誉前行,不忘初心。“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就是要在心中播下‘大医’的种子,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要看重事业,看淡名利。至于我自己,我只希望余生能再做些事情。50年过去了,我们只攻克了一种白血病,还有二十多种白血病需要我们去攻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啊!”
将爱留给病人,是王振义教授的宗旨。王振义教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后,他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将之公开,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他总是说,我最喜欢别人对我的称谓是王医生,做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最关键的还要有爱心,一定要淡泊名利、勤劳务实。医生一生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捍卫生命是一种职责和义务。
对于病患,王振义教授也总是给予最大的关怀。他不但拒收红包,还给病人倒贴“红包”。半个世纪以来,王振义院士帮助了多少病患,垫付了多少医药费,寄送了多少生活费,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其中有一位名叫楼镑血友病患者,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没有及时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14岁就腿残疾了。正在他生活几近绝望的时候,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王院士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发病史、身体状况和残疾情况。虽然未曾谋面,王院士还是及时回信了。并在以后日子里,与楼镑持续通信和保持电话联系,耐心指导楼镑做好自我保护、如何用药,帮忙寻找凝血因子,积极鼓励他面对生活。还给予他生活上的资助,从2007年起,每月资助2700元,到2011年增加到3000元,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有十余年时间。如今,楼镑已经结婚生子,王振义教授不仅用高超的医术挽救了楼镑的生命,还用他十年如一日的关爱,帮助楼镑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10多年来,王振义教授每年都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1-2万,帮助贫困地区群众。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委托弟子陈竺,转交了他给四川残疾伤员的10万元捐款。王振义教授坚持慈行善举30余年,但是刻意保持低调,他说:“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了大家都在做的平凡的事情。”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王振义教授用他的行动给予至善做了最好的诠释。
94岁的王振义教授至今还保留着数十年前毕业时的誓言:“余于病患当细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人群”。
这就是我们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杏林巨擘——王振义的故事。